(学科代码:0808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原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原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学科、吉林省首席教授设岗学科),创建于1949年,是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九五”至“十一五”吉林省重点学科,“十二五”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立项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面对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强化等重大挑战,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刻不容缓,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变为“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互补供能”的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已成为各国的战略发展方向。本学科重点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大电网安全、先进输电、电力电子、综合能源等方面,积极承担国家战略基础前沿课题、着力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培养能源电力领域“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根本宗旨,培养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1.恪守学术道德,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应具有电气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地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外文写作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3.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2.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防御
3.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4.综合能源系统
5.能源电力经济
6.直流输电
7.电气信息
8.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9.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 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副导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及高级职称,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具有高级职称。
(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是培养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3)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全日制方式。
(4)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在校内进行,也可进行校内外的联合培养。
2.学制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多不超过6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含硕士阶段)。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应提前半年由博士研究生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分学位委员会审核,报研究生部备案,延长时间不超过1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必修环节和任选课三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14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任选课1学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课(8学分),其中:
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32学时);
第一外国语:2学分(64学时);
基础理论课:2学分;
专业核心课:2学分。
学位课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进一步掌握现代数学等高层次的宽厚的基础理论,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以研究型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理论训练为主,使学生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
研读专业经典名著1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须在导师的要求与指导下,研读各自专业的经典名著1至2本,完成后记1学分;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
前沿讲座与专题研讨1学分:参加前沿讲座与专题研讨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和进入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在导师确定的专题领域,至少参加8次前沿讲座与专题研讨,完成后记1学分;
博士论坛1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至少做学术报告2次及以上,记1学分。
必修环节的考核,按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评定。
3.任选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学分(16学时,任选)。
第二外国语:2学分。要求第一外语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且要达到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第一外语为英语,第二外语可以免修。
任选课60分以上为合格。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学位论文与答辩
进行科学研究与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2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等,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文献综述包含于开题报告中。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现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并确定论文题目,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开题报告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进行,最迟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1年半。
开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由以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做开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院备案。
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进行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教育部认定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进行论文开题查新工作。
2.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各二级学科应组织考查小组(5-7名教授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3.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部分,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按学校规定发表学术论文。为鼓励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探索重要的学科前沿问题,从事原创性的研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工程应用项目的研究,作为取得我校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若是第二作者其导师或副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1篇SCI一区、二区期刊论文;
(2)2篇SCI期刊论文;
(3)4篇国内核心期刊或国际期刊论文,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本专业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且被EI收录(见附录)。
上述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东北电力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4.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初稿,经导师审核认为符合要求的,要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具体要求按照《东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规定》中相关规定执行。
5.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
博士研究生需通过论文送审资格审查,方能送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可组织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送审的基本条件:
(1)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学分;
(2)完成论文开题查新报告与论文开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检查;
(4)满足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5)通过学位论文的预答辩;
(6)通过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审查;
(7)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
具体评审办法、答辩程序和实施办法等按照《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有关规定》、《东北电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执行。
附表:课程设置表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考核 方式 |
学期 |
学位课 |
公共基础课 (4学分) |
1011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36 |
考试 |
1 |
0811001 |
第一外国语 |
2 |
72 |
考试 |
1 |
基础理论课 (≥2学分) |
0911001 |
现代数学基础与方法 |
3 |
48 |
考试 |
1 |
0911002 |
高等泛函分析 |
3 |
48 |
考试 |
1 |
0911003 |
高等数值分析 |
3 |
48 |
考试 |
1 |
专业核心课 (≥2学分) |
0111001 |
动态电力系统理论与方法 |
2 |
32 |
考试 |
1 |
0111002 |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
2 |
32 |
考试 |
1 |
0111003 |
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 |
2 |
32 |
考试 |
1 |
0111004 |
现代工程控制理论 |
2 |
32 |
考试 |
1 |
必修环节 |
(5学分) |
0114001 |
研读专业经典名著 |
1 |
|
|
|
0114002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2 |
|
|
0114003 |
前沿讲座与专题研讨 |
1 |
|
|
0114004 |
博士论坛 |
1 |
|
|
任选课 |
(1学分) |
1012001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 |
16 |
考查 |
1 |
0812002 |
第二外语 |
2 |
72 |
考试 |
1 |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1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任选课1学分。 |
附注一:第一外语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第一外语为英语,可免修第二外语。